“读好书可以点亮人生。好书从哪里来?什么样的书是好书?怎样挖掘我们的文物价值,来写更多的好书?”11月27日下午,第十四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名家领读活动》的总结仪式在北京市劳动人文化宫太庙祧庙举办。其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围绕“寻古”主线以“让历史说话”为主题作阅读分享。
都海江介绍,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承载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也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者。故宫博物院有着丰富的馆藏,包括陶瓷、书画、书法等25大类,文物数量已达190多万件套,覆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反映出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史,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有序和生生不息。
“故宫博物院现在是开放的,特别愿意与一些为青少年服务、给他们提供更多好产品的企业合作。”都海江表示,这几年来,故宫博物院在不断挖掘文物的多元价值,创造性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影视话剧、出版物等等,来传播故宫文化,服务社会公众,特别是为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开发出很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文化产品,包括书籍。
为让孩子们从小有好书读,让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走进孩子的心里,融易新媒体消息,故宫博物院专门有一支团队,从孩子的认知规律出发来讲述文物历史故事,包括它的制作的工艺、流传的变迁,帮助培养儿童的文化修养、社交能力、家国情怀等。每一套图书还配有大型绘本剧,更加生动地演绎绘本故事。这其中就包括面向3岁到8岁孩子推出的系列绘本《了不起的故宫宝贝》及其家庭音乐剧《甪端》,不仅让孩子可以读,还可以听可以看,父母可以与孩子互动,激发孩子的兴趣。
据介绍,“甪”(lù)是象形字,在《辞海》里的释义是“独角”的变体与异读。甪端日行一万里、夜走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迅捷敏锐。音乐剧《甪端》通过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甪端这个原型,讲述了小甪端和它的文物家族成员,以及故宫宫廷历史部老高和孙子的一系列感人有趣的故事。
“故事让家长和孩子们切身感受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无数的兢兢业业的文物工作者择一事而终一生,感受文物瑰宝,传承文化根脉的使命观。”都海江说,衡量一本书是不是好书,一定要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特别是面向青少年的书,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音乐剧《甪端》首演时,他找来100个孩子,问他们满不满意,“80%的孩子说喜欢甪端,当时我心里就踏实了,这部剧就成功了。”
据介绍,音乐剧《甪端》除在北京欢乐谷驻场演出外,已在包括香港和澳门等全国15个省区巡演,共计演出130场。“我们正在做《甪端》的第二部,我们要做《文物家族总动员》系列,我们要打造中国的迪士尼。”都海江说。
作为故宫博物院的连续出版物,《故宫日历》广为认知。2025年是乙巳蛇年,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故宫博物院于近日发布2025年《故宫日历》系列。
都海江说道,《故宫日历》实际上就是一本书,是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每年用6个月的时间来挖掘、尝试精心打造出来的,“怎么样从180万件文物里选出来?每一件文物怎么去介绍?16年来,这本日历没有一天是重复的。”都海江说,对于一部好书,人们一定是愿意去读的。目前,《故宫日历》已售出超过50万册。
“让文物活起来,应该说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应该说是保护。”都海江透露,为让博物馆里面的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校,故宫博物院正与相关部门、院校开发让博物馆进校园的课本。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在今天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新的时代内涵以及一个现代的表现形式,来引导人们走进故宫、读懂故宫,实现真正的以文化人和以美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