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主页 > 网友报料 >

特稿196丨尔“冰”是怎样炼成的?

2024-02-07 07:19 浏览:

原标题:尔“冰”是怎样炼成的?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世光

这个冬天,哈尔滨迎来了一次现象级的文旅热潮。

如果确定要给这次热潮找个起点的话,2023年12月18日确定是备选项之一。那天,第二十五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此后不到3个小时,因预约游玩人数达到4万人的单日最大接待量,主办方不得不停售当日门票。

由于有大量冰雕雪雕建筑,冰雪大世界是冬天哈尔滨的“头牌”景点。相比起来,十多天之后,在与冰雪大世界隔着松花江、距离约8公里的兆麟公园里开启的“哈尔滨第五十届冰灯艺术游园会”,受到的关注度明显少了许多。

不过,对稍有年纪的哈尔滨人而言,人生中第一次赏冰灯的经历大多都发生在兆麟公园。如今参与冰雪大世界建设的不少设计者、雕刻者,也是在兆麟公园迈出了入行的第一步。

兆麟公园的首届冰灯游园会举办于1963年,此后60年间,哈尔滨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的发展从没有停止过,冰雪人才的培养也从未停止过。或许正因为此,当机会突然到来时,这座城市才能稳稳地将它抓住。

兆麟公园里,“中国冰灯发源地”的字样很显眼。 杨锐 摄

“穷棒子灯”

2024年元旦假期,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两项均创下历史新高。有人做了对比,这笔收入是海南全省同期的两倍多。

同样在元旦假期,哈尔滨洗浴交易额同比增长404.6%,订单量增长324.1%。洗浴中心入场最久需要排队3个小时,不少游客为错峰,选择午夜12点后专程去搓澡。

值得遭列举的数据还有很多。1月30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共运送旅客80640人次,这是该机场一个月内第7次打破单日旅客吞吐量最高纪录。1月1日至20日期间,哈尔滨整体出行需求同比增长370%。哈尔滨特产寄单量大幅度上涨,来自某快递企业的信息显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哈尔滨红肠,1月的日均寄递单量比去年12月增长近4倍。

数据代表着热度,也代表着近年来在好几个城市出现的“泼天的富贵”。不过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今给哈尔滨带来“富贵”的冰与雪,曾经是和“贫穷”紧密相联的。

兆麟公园第一次举办冰灯游园会那年,大学刚毕业的王景富分配到哈尔滨日报社当记者。因为职业和兴趣双重因素,他此后的人生与“冰雪”二字再没分开过。

王景富生前采访冰灯建设时的留影。 受访者供图

2005年,王景富的专著《哈尔滨冰雪文化发展史》出版,书中有一段这样的记录:1918年10月20日,哈尔滨的《远东报》上有报道,“前日大雪,天气骤冷,道内外一般贫民无衣无食异常凄惨。闻南小六道街及江沿冻毙不下十余人……”

哈尔滨是我国最北端的省会城市,冬季常受西伯利亚干冷气团影响,当地有0℃以下气温的天数占全年日数的45%左右。2018年,哈尔滨市木兰县大贵村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3.1摄氏度,刷新了该市57年来的最低温纪录。

不难想象,几百年前的古代,包括哈尔滨在内的整个黑龙江省,天寒地冻的冬天对穷苦人家来说有多难熬、多无趣。而冰灯的出现,无异于是漫漫冬夜中的一道光。

冰灯,是将中空的冰块雕刻造型后在其间放入灯烛而成,是冰雕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王景富的考证,我国最早描写冰灯的诗歌出自明代诗人唐顺之。清代同治年间,遭流放到卜奎(今齐齐哈尔市)的官员张光藻也在诗文中提到,在村落中,每当有冰灯出现,再寒冷的天气也无法阻止当地人出门观赏。

早期,除黑龙江外,新疆、西北甚至江南等区域都曾有过做冰灯、赏冰灯的史料记载。在自己的另一部作品《哈尔滨冰灯艺术大观》中,王景富不无遗憾地写到,受战争、社会变革等多种因素影响,到20世纪初,各地的冰灯基本“冰消灯灭”,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出现了断层。

但依然有少量的“种子”留了下来。此后几十年间,在哈尔滨地区,一些农民、渔民在冬夜喂马或捕鱼时,为了照明,会用水桶盛水冻成冰罩,将油灯或蜡烛放入其中以防止遭风吹灭。后来,那些买不起灯笼的人家,也会在春节或元宵时做一些类似的冰灯摆在门前凑趣。

因为始终与贫、苦关联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哈尔滨人就把冰灯称为“穷棒子灯”。

从冻冰灯到做“冰建”

1963年初,时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在一次视察中,偶然看到一户居民家门口用水桶当模子做的“土冰灯”,他非常感兴趣。

那时候,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市民生活比较困难,想办法让大家获得精神享受从而鼓舞士气,是任仲夷一直在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