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主页 > 网络骗局 >

明星艺人大S的公众形象与私人领域双重叙事丨编

2025-02-15 15:07 浏览:
第169期主持人 | 张友发 文字整理 | 实习记者 覃瑜曦 据多家台媒报道,艺人徐熙媛(大S)春节赴日旅行期间因流感引发肺炎并发症逝世。该事件引发网络双重讨论:一方面公众惋惜其人生轨迹,众多女性粉丝视其为成长陪伴的"电子闺蜜";另一方面则存在公共资源占用争议,认为其与前夫汪小菲的持续纷争过度占据媒体版面。 大S的成名始于综艺《娱乐百分百》,其与妹妹徐熙娣(小S)将私人生活置于镜头前的模式开创先河。此后其婚恋生活通过抖音、微博等平台持续曝光,形成独特的媒介景观。回溯其职业生涯,实质映射着东亚女性身体叙事与娱乐产业、大众传媒的复杂互动。 01 媒介嬗变中的个体样本 徐鲁青:"公共资源占用"概念具有本土社交媒体语境特征。当艺人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时,"占用"话语即被激活,隐含公共讨论空间的稀缺性预设。但公共事务的讨论价值由谁界定?评判标准如何确立? 潘文捷:公众对名人隐私的消费需求实为现代社会必然产物。《娱乐新闻小史》指出,城市化进程瓦解传统熟人社会结构后,都市人群对社交信息的需求催生八卦产业。媒介平台通过提供名人隐私满足集体窥视欲,构建新型社交货币。所谓"资源占用"论实为伪命题,本质是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自然投射。 张友发:大S职业生涯堪称媒介演进活标本。其出道正值台湾地区电视私有化浪潮(1993年《有线广播电视法》实施),电视台数量由3家激增至百余家。激烈竞争催生内容娱乐化转向,《娱乐百分百》开创"生活新闻化"模式,将家庭琐事转化为娱乐素材。随后《康熙来了》延续该模式,在广告限制背景下依靠艺人即兴发挥创造收视奇迹。 台湾偶像剧勃兴期是其重要转型节点。在《流星花园》之前,日剧占据主流市场,该剧成功开辟本土偶像剧赛道。转战大陆市场后,恰逢微博崛起期(2010年代初期),其婚礼遭搜狐直播事件凸显新媒体时代私人领域公共化的典型特征——平台借名人效应获取流量,个人隐私权让渡于商业逻辑。